屏蔽线系统起源于欧洲。是加在普通无屏蔽布线系统外面的金属屏蔽层。防止电磁干扰和辐射的功能,是通过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和趋肤效应来实现的。双绞线的平衡原理和屏蔽层的屏蔽效果,具有非常好的电磁兼容(emc)特性。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子设备或网络系统,在没有过量电磁辐射的情况下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求设备或网络系统在相对恶劣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同时不能辐射过多的电磁波,干扰周围其他设备和网络的正常运行。
屏蔽线的屏蔽原理不同于双绞线的平衡抵消原理。屏蔽线利用金属反射、吸收和趋肤效应的原理,在四个双绞线的外侧加一两层铝箔(所谓趋势趋肤效应是指电流的分布)。
随着频率的增加,导体截面中的导体趋于导体表面。频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小,也就是说频率越高,电磁波的穿透能力越弱。有效防止外部电磁干扰进入电缆,也防止内部信号辐射出去,从而干扰其他设备的工作。
实验表明,频率超过5 mhz的电磁波只能通过38m厚的铝箔。如果屏蔽层厚度大于38m,可以通过屏蔽层进入电缆的电磁干扰频率主要在5 mhz以下。对于5mhz以下的低频干扰,可以利用双绞线的平衡原理有效消除。
屏蔽线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主要体现在屏蔽系统能够保证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屏蔽布线系统可以防止传输数据受到外部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的影响。电磁干扰(emi)主要是低频干扰。电机、荧光灯和电源线是电磁干扰的常见来源。射频干扰(rfi)是高频干扰,主要是射频干扰,包括无线电、电视中继、雷达等无线通信。
对于抗电磁干扰,编织屏蔽是有效的选择,即金属丝网屏蔽,因为它的临界电阻低。对于射频干扰,金属箔屏蔽是有效的,因为金属网屏蔽形成的缝隙允许高频信号自由进出。
对于高频和低频的混合干扰场,采用金属箔层和金属网的组合屏蔽方法,即采用s/ftp形式的双屏蔽线,使金属网屏蔽适用于低频范围的抗干扰,金属箔屏蔽层适用于高频范围的干扰。